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茫茫東海披山洋,素稱天然古漁場。海風輕吻碧波漾,金條夜舞是故鄉。”這是玉環鼓詞《漁民小調》里的唱詞。

浙江玉環面向茫茫東海,臺灣暖流、浙江沿岸流、大陸徑流在這里交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這片海域成為魚蝦蟹貝等水生物的天堂。海邊的人們以漁業為生,創造了獨特的人文歷史。進入新時期的當下,海上人家的生活也在發生著變化。

up主在2021玉環闖海節直播
10月18日到19日,2021玉環闖海節舉行,眾多媒體和B站UP主體驗了玉環市雞山鄉的風俗美食、現代漁業、新興民宿,感受著玉環人共建共富的智慧和創舉。
“人生海海,要闖精彩。”一代代闖海人的歷史記憶和拼搏精神,就蘊含在這8個字中;玉環人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不懈努力,也在這8個字中。
綠島藍灣也是金山銀山
闖海人移山填海的浪漫一直不變
玉環市位于浙江省東南,是臺州市代管縣級市,西南緊鄰溫州。玉環方言有三種,臺州話、溫州話、閩南話。“人生海海”意思是人生如大海廣闊,又變幻不定、起落浮沉,總要往前看,繼續闖。

棧道記錄著闖海人的歷史。如今彩繪成為了打卡地。
“沖風冒雨趁來潮,獵食漁船并力搖。”早一代闖海人繼承著自古以來的捕魚方式,修船織網,迎潮出海。風吹浪打、日曬雨淋中,他們與大海搏擊,用汗水創造著自己的生活。
雞山島上的管大爺60多歲,現在以開車載客為業。狹長的小島,從東到西路途不近,島民、游客就乘他的車往返。幾年前,他還在海上謀生。從16歲開始出海,管大爺做了一輩子漁民。從水手到船老大,他是老一代闖海人,臉上縱橫的溝壑是近半個世紀海上勞作留下的痕跡。
他回憶年輕時,十幾二十個人駕船出海,少則一兩個月,長則大半年。碰到收成好的時候,數萬斤魚,他們要兩天不睡覺。“我年輕的時候,三天不睡也可以。”

玉環闖海節上,漁民在曬魚
海上沒有信號,不用手機,有些無聊。出海頭個月,大家聊聊自己的故事,但時間長了,話都說完了。不忙的時候除了躺下休息,大家還可以打打麻將。
出海的闖海人,除了帶上淡水、蔬菜,還常常提上酒。喝酒可以取暖、可以壯膽、可以生威。頂風出海,不管是剮了網、塞了錨、纏了舵,還是海上救生搶險,危急關頭,酒入豪腸,一個猛子就扎了下去。

玉環小吃魚餅
闖海人性情豪爽樸實,自帶一種浪漫主義。玉環本是島嶼,如今與北面陸地相連,這是1978年截流筑壩的填海壯舉。1978年以前,玉環與大陸之間隔著一條漩門海峽,海峽水流湍急,漩渦多,交通極不變,船只翻覆不在少數。當地還有民謠這樣唱:“漩門灣,鬼門關,眼望漩渦淚斑斑。”
因為當時建橋施工難度大,當年的玉環人橫下一條心,把海峽填了,筑起一條大壩。1978年2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新聞《玉環島人民改畫地圖》記錄下這一歷史。此后交通大大改善,玉環經濟發展之路也大大拓寬,40年前后,玉環生產總值增長700多倍。

隨著新時期經濟的發展,14米寬的大壩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17年,玉環市啟動了“建橋撤壩”工程,在海峽上開工建設漩門灣大橋,拆除大壩。
除了滿足當下的交通需求,撤壩建橋也恢復了海灣水系的自然連通,將再現綠島藍灣的風景,還海島一片綠水青山。從40年前到今天,玉環兩代闖海人移山填海的壯舉,展示著他們的“闖”勁,也展現著他們追求共同富裕的決心。
從檢察官到海上放牧的新一代闖海人
80后江凌云:要把家鄉大黃魚做成“國魚”

玉環闖海節上的模型
早些年的船小,條件差,出海有生命危險,現在老一代闖海人越來越少了。60后的莊一萍說,她上一代很多長輩是這樣的闖海人。有一個叔叔就在一次出海后就沒再回來,家中三個兒子,最小的還嗷嗷待哺。所以今天的玉環,漁民畫、媽祖廟、楊八將等風俗,都體現傳統闖海人祈求親人平安的愿望。
今天,鐵皮船代替了木板船,漁民畫也從漁業生產的一部分變成獨立的藝術創作。莊一萍小時候生長在海邊,經常在海邊看水手修船、在船上畫漁民畫。她后來走上了漁民畫藝術創作道路,現在是中國民間藝術文藝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獲獎,受邀在各種博覽會上展覽。
漁業的變遷,更多體現在生產方式上。今天的新一代闖海人以海為田,耕海牧漁,傳統漁業開始轉型升級。

莊一萍和她的漁民畫衍生品
雞山鄉的中鹿島位于雞山島東南15公里,由3個環形小島形成天然海灣,這里坐擁洋流交匯處,海水溶氧量、天然餌料、溫度、鹽度都極好,千百年來就是黃魚生長的天堂。如今,80后江凌云在這里創造了一片海上牧場,放養黃魚。
江凌云是玉環人,畢業于同濟大學法律系。小時候看雞山海域捕撈黃魚的盛景,讓他印象深刻,千帆出海,滿載而歸。其中大黃魚品質最好的,就是中鹿島這片海域。2008年,這位年輕的檢察官辭職,開始創業。

2015年開始,他動了一個想法,包下中鹿島海域,利用獨有的自然優勢放養大黃魚,讓魚兒自由生長。經過兩年的準備,玉環市中鹿島大黃魚海洋牧場漁業轉型示范基地建成了。
江凌云到舟山、寧波、溫州、寧德等地學習,考察過后決定采用超大型圍網、樁網連接、底部防逃等技術來建設牧場。“我們擁有這片海域的經營權后,沒有采用傳統養殖方法,而是斥巨資打造野生大黃魚生長環境,保證每立方米海域只投放1到2條黃魚,杜絕海水養殖過度開發。”

整個中鹿島海洋牧場,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預計最終年產量可達2000萬尾以上。中鹿島堅持以“野生傳承,科學牧放”為理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引進并應用“數字農業”相關技術,打造“智慧型海洋牧場”,突破了傳統網箱無法抵抗極端性天氣的難題,同時又保證了海洋水流的通透性,讓牧場完美融入海洋之中。

“我們的大黃魚不投喂人工飼料,以周邊海里的魚蝦為食,不會造成水體二次污染;而且自然繁殖的大黃魚幼苗也會通過這種‘透水’養殖方式游向外面的天然海域,這些幼苗比起人工增殖放流的實驗室魚苗,更適應當地的海域自然環境,成活率也會更高。”
利用大自然饋贈的天然牧場,江凌云開拓出一條海洋經濟藍色發展之路。2019年,中鹿島大黃魚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江凌云未來的目標是把“中鹿島”做成中國頂級大黃魚標志品牌,打造成一條“國魚”。“就像俄羅斯帝王蟹、挪威三文魚、日本神戶牛肉那樣,提起中國的水產品牌,全世界就能想到中鹿島大黃魚!”

雞山島的老一代闖海人來基地參觀后感慨:“中鹿島這片海一直是野生黃魚生活的地方,以前來,一網撈上來很多,咕咕地叫,聲音像小娃娃,送上岸去賣,就是市場上公認最鮮最好吃的黃魚。”
“但從前捕魚是個‘靠天吃飯’的活,有時收入不錯,但有時只能勉強溫飽,人常年在外,辛苦不說,風險很大。” 江凌云的新型漁業讓老一代漁民感嘆不已。
作為大學畢業的新一代闖海人,江凌云希望現代漁業模式能為家鄉漁業轉型升級和民生改善提供助力。2004年,中鹿島海洋牧場與雞山鄉政府成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雞山鄉作為重點投資區域,為雞山島2000多戶本地漁民提供創業機遇,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今年6月,江凌云又與蘆蒲鎮政府簽署“浙東南漁業小鎮”項目協議,該項目也是浙江“民營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實現鄉村共同富裕”的試點項目。
如今,雞山島上還有了“一網盡鮮”海鮮產品網絡直播間,更年輕的闖海人開始嘗試新潮的數字化方式,帶著家鄉的漁業闖入互聯網的大海中。
從80后的江凌云到更年輕的這些“闖海人”,不論養黃魚還是賣魚干,都與他們的父輩不一樣。站上數字經濟的快車,他們的闖勁正帶著鄉親一起,實現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
回家鄉開島上網紅民宿
80后陳麒宇:家鄉的發展,始終是人的回歸
像江凌云一樣回家鄉創業的大學生還有很多,陳麒宇也是其中一個。
87年出生的陳麒宇,大學畢業后從事多年醫療設備行業。疫情前后,他辭職回到雞山鄉創業。
陳麒宇的父親現在仍然在海上,是老一代闖海人中的一員。從十三四歲時候,陳爸爸初中畢業就到海上工作了。在陳麒宇的記憶中,小時候看到父親早上五六點去趕海,有時候一個月回家一次,有時候更久,“冬天很少見到他。”
現在技術進步,船的條件越來越好,船的噸位變重,父親業從水手變成了船長。捕魚方式也不一樣了,現在可以用燈光誘捕,燈光撒下去,傻頭傻腦的魚兒就游過來了。陳麒宇說,父親見證了中國漁業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

陳麒宇辭職后,在麗江旅游時,認識了一個做民宿的朋友,聊起來后他動了心思:雞山島也可以搞民宿啊!現在一線城市年輕人有“逃離城市計劃”,家鄉雞山有美食、有海景,可以開發起來。
陳麒宇先與幾個做民宿的朋友合伙,開了島上第一家民宿漫野奢嶼。之后他想尋找更多的可能,看中了島嶼最東邊的火車村的一塊空地。這片地方他小時候常來玩,地勢高,四面空闊,是看日出日落的絕佳地。

他與村里談。村里也有旅游開發的想法,規劃在這里建愛情主題公園。陳麒宇覺得這樣一個公園,不如由自己來開帳篷民宿。因為帳篷在整個臺州還屬于稀缺產品,而玉環的位置很妙,是臺州最南,距離溫州很近,更遠甚至可以覆蓋江浙滬閩等地的市場。
陳麒宇這個創業計劃,家人一開始有顧慮。陳媽媽覺得太小眾了:會有人跑來雞山島住帳篷?就算偶爾有一些客人,你十年工作的積蓄投進去,多久能回本?

陳麒宇還是想試一下,他知道家鄉的好,也知道當下消費潮流,“我是這里人,開發這個島,我有很多地方可以做。”
今年初,陳爸爸禁漁期在家,也來一起幫忙做木工。民宿不少工作,比如帳篷搭建、摩洛哥風格的木架,都是陳爸爸幫陳麒宇一起完成的。雞山鄉政府對草坪的基礎建設提供快速幫忙例如基礎管道,電力等,同時,村里和附近的鄉親也經常來幫忙。
但那個時候對陳麒宇的這個實驗,不少人心里還是覺得有冒險的成分。那也是陳麒宇和創業伙伴最辛苦的時候,大到帳篷房間的設計,小到一個杯子,都要花心力去選。“我才明白,任何一家成功的民宿,都很花心思的。”

今年5月,陳麒宇的“知野之也”帳篷民宿試營業了,合伙人在自己的小紅書上發布了消息,純粹作為完工的一個記錄,還沒來得及鋪展開宣傳。但已經有網友來訂房了,從五一開始到現在,不斷有客人來住。
“前期主要是臺州客人多,占超過一半。后來有一位溫州客人來住了,他回去后,溫州人一下子多起來,連續一個月來的基本是溫州客人。“現在跨海大橋通了,溫州過來只有一個小時。”
目前也有一些杭州、上海的企業來團建,陳麒宇說,“不久的將來,玉環通高鐵后,杭州過來的時間也非常快。”到時候杭州、上海和江蘇的客人將更多。

客人多起來了,陳媽媽才認同了兒子當時的堅持。看著10個帳篷排滿了,她還提出建議:要不要增加帳篷?陳麒宇拒絕了,這片地方面積有限,增加帳篷密度會降低居住體驗。
看著島上的孩子在老家開起了帳篷民宿,島上的老人們挺開心。夏天傍晚,老人們乘涼散步到這里,陳麒宇會給他們放越劇、放音樂。客人多的時候,鄉親們知道民宿有活動,也不去打擾。
“當我把這個民宿建好之后,很多朋友同學紛紛來跟我說,這個民宿是你做的,真好!”陳麒宇會告訴他們,你們也可以回來發展的。
10月18日晚上是“人生海海·星空歌會”,這場音樂節是“闖海節”當天的高潮,就在“知野之也”的草坪上舉行。陳麒宇坐在靠海的一邊,感嘆說:“家鄉的發展,始終還是人的回歸,更多年輕的思想、年輕的人進來,讓她有一個新的面貌。”

雞山島,2021玉環闖海節
現在,陳麒宇的妹妹和他招來的幾個朋友,幫他一起在這里打理。幾個年輕人經營的民宿,吸引著年輕人來雞山打卡。陳麒宇覺得,現在島上的輕奢民宿也好、休閑漁船帶游客出海捕魚也好,這些能帶動家鄉發展、鄉親共富的新事物,需要他們年輕人多做一些實踐。
人生海海,變化的是新產業、新思維,不變的是玉環闖海人的浪漫、樂觀和自強不息。
清風吹來,這片富饒的海上正萌生新的東西;海邊浪花不斷,涌動著闖海人奔向共同富裕的力量。
